附近小姐快餐100元电话多少_一品夜茶官网_学生约快餐联系电话_全国空降快餐联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学习 > 正文

去世前18天,鲁迅还在呼吁“全国文学界同人为抗日救国而联合”

2025-07-28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王闲乐

【编者按】

起来!前进!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上海发出了抗日救亡的民族强音。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解放日报“抗战?上海寻?!北ǖ雷楸侄嗦?,从不同视角寻找上??拐接〖?。我们寻访的第二路,寻找当年那些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诞生之处,访问文化名人抗战期间在上海奔走的人生轨迹,回望上海民众在民族危亡之时万众一心的觉醒。

“午后同柔石、雪峰出街饮咖啡。”1930年2月16日的日记中,鲁迅记下了这样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背后的意义却非同小可。

虹口区多伦路8号建筑的墙上,挂着“公啡咖啡馆遗址”的铭牌,这正是当年鲁迅与其他人“饮咖啡”之处。就在那天,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举行了成立前最后一次会议,12位筹委会成员全部到场。

如今公啡咖啡又在多伦路上焕新归来,成了当代青年聚会、举办文艺活动的地方。时间回到上世纪20年代后期,鲁迅、林语堂、冯雪峰、郭沫若、茅盾、夏衍、巴金、黎烈文、成仿吾、冯乃超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齐聚上海,他们也曾和许多进步青年一起在这样的场所聚会。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对于中国未来何去何从,很多人产生了迷惘。因立场、主张不同,文化人之间相互攻讦时有发生,更加剧了思想上的混乱。

192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设立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从组织上加强对革命文化工作的领导。从公啡咖啡馆到鲁迅纪念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此次“抗战?上海寻?!敝校胤寐逞冈谏虾5纳罟旒?,追寻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上海文化战线如何逐步实现大团结,从左翼文化发展到救亡文化,发出抗日御侮的民族强音。

1_副本.jpg

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的“时代强音——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文物史料展”王闲乐摄

周恩来明确指示要团结鲁迅

在距离公啡咖啡馆不远处的多伦路201弄2号,鲁迅曾发表过一次影响深远的演讲。

中央文委成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解决在革命文艺阵营内部已持续一年多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争论。鲁迅在进步青年中影响力很大,周恩来、李立三、李富春等领导人分别明确指示,要加强团结、停止论争,特别是要团结鲁迅,停止对鲁迅的批评。经沟通协调,鲁迅表示完全同意中共的意见,对成立左联一事表示支持。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在窦乐安路233号(今多伦路201弄2号)中华艺术大学举行。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指出左联“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战线应该扩大”“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

2.jpg

鲁迅所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左联的成立,扭转了左翼文化团体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在当时的文艺界产生了极大的辐射效应。到1930年10月,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在上海成立。这个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文化团体联合组织,下辖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等8个团体。加上1932年3、4月成立的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1933年成立的党的电影小组,共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左翼文化运动。

一大批进步文艺作品在这个时期喷薄而出:鲁迅鞭辟入里的杂文、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进步电影《桃李劫》《风云儿女》,革命歌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向普罗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及无产阶级文化发展的方向。

就连国民党1934年的《上海党部文艺宣传工作报告》中也不得不承认:“上海电影界,素来只知迎合低级社会的兴趣,作品都很腐朽的……不料不久的过去,左翼剧联的分子进入电影界,电影作风,大为转变,竟有普罗意识作品的发现?!?/p>

始终坚持抗日救亡立场

在这个时期,抗日救亡始终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主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左联就发表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及劳动民众的文化组织书》,号召中国的劳动民众和全世界各国的工人劳动者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当年的11月,左联执委会发布《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指出无产阶级文学首先的任务是“加紧反对帝国主义的工作”“加紧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许多左翼文化界人士还直接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揭露和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鼓舞人民大众奋起抗战。在左翼文化的各个领域,先后涌现了“救亡文学”“救亡戏剧”“救亡电影”“救亡歌曲”等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文化热潮。

3_副本.png

版画家李桦1935年创作的《怒吼吧,中国!》王闲乐摄

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自然是反对日本侵略的。1932年2月3日,“一·二八”事变发生后的第5天,鲁迅等43人共同发表了《上海文化界发告世界书》,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

1933年9月30日,以反对日本侵略为主题的远东国际反战大会在上海举行,鲁迅是大会主席团名誉成员,不仅捐款资助,还与茅盾、田汉等知名作家一道发表宣言,表明反对侵略战争的严正立场。

对于每次中日之间爆发冲突后,南京国民政府一味妥协忍让,鲁迅多有讽刺之语。对于真心抗日者,则不吝赞美与支持。

在上海的鲁迅纪念馆里,记者看到了一封贺信。1936年2月,红军东渡黄河准备对日军作战。得知消息后,鲁迅与茅盾联名发出了祝贺信。1936年4月7日出版的中共西北局机关报《斗争》发表了这封贺信:

“读了中国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各党派及一切军队宣言》、中国红军为抗日救国的快邮代电,我们郑重宣言:我们热烈地拥护中共、中苏的号召,我们认为只有实现中共、中苏的抗日救国大计,中华民族方能解放自由!”

4.jpg

1936年4月17日出版的中国共产党西北中央局机关报《斗争》第95期

从左翼文化到抗战文化

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日趋尖锐,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这一年年底,在征得鲁迅同意后,左联等各左翼团体相继宣布解散。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革命文化的衰亡,而是以救亡文化的形式迎来新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鲁迅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当时“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种口号之争,鲁迅指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是一个总的口号”,而国防文学可以作为当时文艺运动的具体口号。

由冯雪峰执笔或起草、以鲁迅的名义先后发表的《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等文章,充分阐释了鲁迅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和态度:“文艺家在抗日问题上的联合是无条件的,只要他不是汉奸,愿意或赞成抗日,则不论叫哥哥妹妹,之乎者也,或鸳鸯蝴蝶都无妨?!?/p>

1936年10月1日,鲁迅与郭沫若、巴金等文艺界代表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呼吁“全国文学界同人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这标志着上海文艺界已经停止论争,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共识。

5_副本.jpg

1936年10月1日发表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王闲乐摄

宣言发表后18天,鲁迅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