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媒体以笔为枪、以墨为弹,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传播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斗争事迹,鼓舞和动员全民族抗战,用文字和电波构筑起“舆论长城”。
「凝聚成钢铁洪流」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泵娑酝龉鹬值目涨拔;?,如何将全国民众凝聚成钢铁洪流?
第一,求团结,熔铸全民抗战钢铁意志。
1938年1月,《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发刊词宣告愿成为“一切抗日的个人、集团、团体、党派的共同的喉舌”。这不仅是一份报纸的宣言,也可视为中共超越党派之见、汇聚全民族抗战最大同心圆的政治宣示。
1938年台儿庄大捷后,《新华日报》《新中华报》在醒目版面报道这场由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战役,盛赞前线将士的奋战精神。毛泽东高度评价,如果每个月来一个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较大的胜仗,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在上海创办的《救亡日报》,以刚从日本归国的郭沫若为社长,编辑部汇聚夏衍等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人士及无党派爱国知识分子?!毒韧鋈毡ā芬浴翱谷站韧觥蔽熘模M鞍斐龆捞氐姆绺窭?,办出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要看,都喜欢看的报纸”。宋庆龄的政论、冯玉祥的抗战诗歌等经常出现在《救亡日报》上,田汉更是写下了不少戏剧、诗歌等。
第二,引航向,淬炼持久胜敌坚定信念。
抗战初期,“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思潮严重干扰各界思想。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下《论持久战》,科学预见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深刻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道理。
在《解放》周刊率先连载全文后,《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等予以跟进,通过社论、专文、问答等多种形式,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等深邃战略思想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广泛传播。这一系列报道与阐释,让越来越多的人树立起持久胜敌的坚定信念。
第三,擂战鼓,彰显中流砥柱重要作用。
平型关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新中华报》立即以《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开始第一个大胜利》为题,在头版头条详细报道缴获与歼敌数量,吹响激发战斗热情、弘扬英雄主义的号角。
百团大战是对日军“囚笼政策”的沉重打击?!缎禄毡ā坊卑媸紫确⒉及偻糯笳绞だ?,《八路军军政杂志》等报刊及时开辟专栏或特辑详尽报道作战经过与辉煌战果;新四军创办的《抗敌报》、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等在艰苦环境中一面战斗、一面出报,将百团大战的捷报传遍皖南和齐鲁大地,鼓舞了各地军民。
这些宣传报道有力回击了国民党“游而不击”的污蔑,充分展现了中共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生动展现了中共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
第四,架心桥,开辟全域传播舆论战场。
比如,架设攻向日伪的“感心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设立日语广播,向敌军阵地持续播音,揭露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唤起日本士兵的反战情绪。针对伪军,则开展“唤子索夫”“一封信”运动,通过亲情攻势动摇军心,瓦解日本“以华制华”的图谋。
又如,构筑通向世界的“连心桥”。为让全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中共中央热情欢迎斯诺、史沫特莱、白修德等外国记者到根据地采访。1944年的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更是彻底打破了国民党的舆论封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远万里而来的白求恩大夫将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毛泽东写下《纪念白求恩》并在报纸上全文发表,让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国际主义战士形象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心中,也为巩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营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不拿枪的战斗”」
在全民族抗战中,重庆的新闻人在防空洞里坚持出报,延安的宣传者在窑洞里向世界发声……一场场“不拿枪的战斗”有力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极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一是铸牢“定盘星”: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回顾抗战新闻史,从确立“全党办报”方针到毛泽东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发刊词、指导改版等,党的绝对领导是新闻舆论战线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开宗明义地将“坚强的党性”置于首位,强调报纸必须“与整个党的方针党的政策党的动向密切相联,呼吸相通”。有了党的坚强领导这颗“定盘星”,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围绕抗战大局步调一致,形成宣传合力。
二是深扎“百姓根”:群众路线是活力源泉。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力量之源。1940年2月,毛泽东在给《中国工人》写的发刊词中提出,要把报纸办好,“这不单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吹娜颂岢鲆饧硎净断彩裁矗换断彩裁矗馐呛苤匾摹?。
在晋察冀等根据地,由于很多人不识字,报社就组织大量的“读报组”,给不识字的群众说报?!督夥湃毡ā坊勾罅Ψ⒄谷褐谕ㄑ对倍游椋睦幌哒绞?、乡里农民拿起笔来,记录身边火热的斗争生活。这些稿件“沾着泥土、带着乡音、冒着热气”,让报纸“长腿”,让新闻“说话”,具备穿透人心的力量。
三是磨砺“风骨笔”:斗争精神是永恒底色。
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大众日报》和《抗战日报》(后改名《晋绥日报》)等报刊的记者编辑,白天拿着笔杆采编新闻,晚上就是游击队员,随时准备背上枪杆投入战斗。在最艰苦的岁月里,《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反“扫荡”中损失惨重,社长何云等40余位同志壮烈牺牲,但报纸的出版并未中断。
“笔杆如枪杆,挥墨亦挥汗。粉碎敌人谋,一字一炸弹。”这种不畏强权、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风骨”,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